目前國際公認的專業信用評級機構只有三家,分別是
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國際。
1、
穆迪(Moody)公司的創始人是約翰·穆迪,他在1909年出版的《鐵路投資分析》一書中發表了債券資信評級的觀點,使資信評級首次進入證券市場,他開創了利用簡單的資信評級符號來分辨250家公司發行的90種債券的做法,正是這種做法才將資信評級機構與普通的統計機構區分開來,因此后人普遍認為資信評級最早始于穆迪的鐵道債券資信評級。1913年,穆迪將資信評級擴展到公用事業和工業債券上,并創立了利用公共資料進行第三方獨立資信評級或無經授權的資信評級方式。穆迪評級和研究的對象以往主要是公司和政府債務、機構融資證券和商業票據,最近幾年開始對證券發行主體、保險公司債務、銀行貸款、衍生產品、銀行存款和其他銀行債以及管理基金等進行評級。目前,穆迪在全球有800名分析專家,1700多名助理分析員,在17個國家設有機構,2003年評級和分析的債券總額超過30兆美元,其股票在紐約證交所上市交易(代碼MCO)。
2、
標準普爾(S&P)由普爾出版公司和標準統計公司于1941年合并而成。普爾出版公司的歷史可追溯到1860年,當時其創始人普爾先生(Henry V. Poor)出版了《鐵路歷史》及《美國運河》,率先開始金融信息服務和債券評級。1966年標準普爾被麥克勞希爾公司(McGraw Hill)收購。公司主要對外提供關于股票、債券、共同基金和其他投資工具的獨立分析報告,為世界各地超過22萬多家證券及基金進行信用評級,目前擁有分析家1200名,在全球設有40家機構,雇用5000多名員工。
3、
惠譽國際(Fitch)是1913年由約翰·惠譽(John K.Fitch)創辦,起初是一家出版公司,他于1924年就開始使用AAA到D級的評級系統對工業證券進行評級。近年來,惠譽進行了多次重組和并購,規模不斷擴大。1997年公司并購了另一家評級機構IBCA,2000年并購了DUFF & PHELPS,隨后又買下了Thomson Bankwatch,目前,公司97%的股權由法國FIMALAC公司控制,在全球有45個分支機構,1400多員工,900多評級分析師,業務主要包括國家、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機構融資評級,迄今已對1600家金融機構、1000多家企業、70個國家、1400個地方政府和78%的全球機構融資進行了評級。
自1975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認可上述三家公司為“全國認定的評級組織”或稱“NRSRO”(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后,三家公司就壟斷了國際評級行業。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報告,在世界上所有參加信用評級的銀行和公司中,穆迪涵蓋了80%的銀行和78%的公司,標準普爾涵蓋了37%的銀行和66%的公司,惠譽公司涵蓋了27%的銀行和8%的公司。每年的營業收入穆迪約15億美元,標準普爾為10多億美元,惠譽國際為5億美元左右。